以人为本 人才强校——华中师范大学改革开放40年综述之五
2018-12-20 17:09:59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中国从此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征程。学校党委也彻底推翻“两个估计”的错误结论,积极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对1957年反右扩大化以来积压的冤假错案进行清理和复查,为一大批知识分子平反,消除影响,恢复名誉,从而充分调动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彼时,教师队伍青黄不接、后继乏人。根据校史记载,1978年初,全校仅有教师975人,其中教授18人,副教授35人,讲师478人。而且1952年后,从未提升过教授和副教授。对此,学校着手调整教师的组成结构,根据教学、科硏等工作的需要,确定教师编制定额,调整教硏室的人数,克服人浮于事的不合理现象。同时,恢复职称评定工作,帮助教师提升业务能力。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到1980年底,全校共提升11名教授,74名副教授。同时,根据学校制定的1980-1985年师资培训计划,坚持在教学科研中培养提高师资水平的原则,并陆续选派了428名中青年教师到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科院等单位进修学习。到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5周年时,全校教师总数达到1121人,其中教授、副教授230人,讲师514人,各学科带头人30多人,骨干教师200余人,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不断得到提高。
80年代初期,学校对于知识分子的认识也进一步提高,提出要“坚定地依靠他们,大胆地使用他们,充分发挥他们在学校工作中的作用。”对于那些有较高学术水平的老教授,学校鼓励他们著书立说,培养和指导中青年教师,以便把他们的学术成就接过来、传下去。学校还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改进知识分子工作的决定》,为教师配备助手、解决子女就业、调整改善住房及添加科研设备等。
与此同时,学校还进行了科研体制改革,加强了对科研机构和重大科研项目的管理,确定了主要从事科研工作的教师编制,支持重点学科的建设。到了八十年代末期,刘连寿教授领导的粒子物理学科、张景龄教授领导的有机化学学科、张舜徽教授领导的历史文献学科等在本领域内处于国内先进地位。章开沅教授领导的中国近代史学科更跻身国家重点学科。
进入新世纪后的10年,是我校历史上改革力度大、发展速度快、整体实力提升明显的时期——学校先后进入 “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行列,以优异的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成功跻身国家教师教育“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高校。
在多年的办学探索的过程中,学校逐步确立了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队伍建设为基础的发展思路,注重发挥优势学科和学科综合的优势,鼓励以人才特区、协同创新、创新团队等方式建立新型教学科研组织,优化教师结构。
2009年,学校设立教师教育学院,加大教师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力度。同年,成立国家数字化学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吸引了包括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大批从事学习科学与技术方面的专家学者来校讲学和工作,从美国、英国、新加坡等地引进了一批从事教师教育创新研究的专家和学者。
截止目前,学校有专任教师达到了2011人,具有博士学历的比例占到73.4%。现有千人计划入选者(含“青年千人”)14名,长江学者8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6人。教师主持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稳居全国前十位,主持承担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数量显著增加。
上一篇:国内外专家学者研讨俄国村社制度与地方自治
下一篇: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