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育并举提升教师队伍质量
2018-12-20 17:10:36
2004年,学校确立了建设教师教育特色鲜明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目标。2009年,在第十次党代会上,又明确提出要建设教师教育特色鲜明的综合性研究型高水平大学。华师人始终清醒地认识到:要建设高水平大学,首先要有一流的教师队伍尤其是一流的青年教师队伍。在具体措施上,学校实行了兼顾高端引进和校内培养两手并举的引进培养制度。
2003年,学校出台《引进高层次人才的暂行规定》,建立绿色通道,真金白银地为高层次人才提供具有竞争力的收入条件。
为了吸引国内外优秀青年人才来校工作,加强重点学科梯队建设,带动学科和学科群高水平发展,此后,学校还两次修订《华中师范大学关于引进高层次优秀人才暂行规定》,大力从国内外大力引进急需的高层次人才。学校充分发挥各项激励和约束政策的杠杆作用,举全校之力,为集聚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创造条件。
2011年,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继许怒教授之后,又引进了王新年教授。同一学科同时拥有两名国家高端计划的学者,这在当时的全国高校并不多见,一支以高能重离子碰撞中的新物质形态的理论和实验研究为重点研究方向的创新团队逐步形成,10多位学术骨干活跃在国际研究前沿。
2013年,学校首次面向全球公开招聘法学院、社会学院、音乐学院、美术学院、体育学院、化学学院、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7个学院院长。此举受到媒体广泛关注。次年,经过慎重遴选考察,6位院长上任,其中有3位外籍院长。
除了全职引进,学校还采取措施,通过特聘教授、兼职教授、客座教授等方式引进智力,先后共聘用300余人。
“外引也要内扶”。学校一方面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一方面加强培养优秀拔尖青年人才。
1978年开始的五年内,学校陆续选派了428名中青年教师外出进修学习,这个数量几乎占到当时教师人数的一半。
八十年代末期,学校提出要打破“论资排辈”的传统观念,利用多种渠道,采取特殊措施,从中青年学术骨干中选拔培养学科带头人,改变学科带头人年龄老化的现象。要加强学科建设,使全校每个学科都有较高水平的学术带头人和合理的梯队,加强国内外学术交流,拓宽教师和硏究人员的视野,以适应新的技术革命的需要。
在“八五规划”实施时,学校启动了跨世纪人才培养工程,选拔31名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70名45岁以下青年骨干教师,还选拔了40多位青年教师在职读博。同时提出,分配制度向重点学科、重大科研项目、重点主干课程、具有较强效益单位和优秀中青年教师倾斜。为了加强学术梯队建设,学校还设立青年科学基金,学术著作出版基金,资助40岁以下教师学术著作出版和学习交流。
在迈向21世纪的门槛上,学校又提出系统的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建设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要通过择优选拔、动态考核重点扶植,加强学术带头人的培养和骨干教师队伍的建设;要充分发挥老教师在学科梯队建设和培养新一代学科带头人方面的“传、帮、带”作用;对青年教师的培养,要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加大培养力度,认真抓好“过五关”,即思想政治关、教学关、实践关、科研关、外语计算机关。这五关,与当时的社会趋势和现实需要密切相关,甚至走在了前列——1998年PC在国内的普及率还不高,而新进教师上岗前都还需要参加计算机基础的培训。
近年来,学校积极扶持中青年教师的发展,实施了“创新团队建设计划”“中青年教师国际化计划”“中青年教师博士化计划”“中青年教师外语培训计划”和“中青年教师国内进修计划”,出台《华中师范大学“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实施方案》和《华中师范大学“教师队伍持续发展计划”》,鼓励和引导中青年教师提高综合素质,培养一大批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中青年后备人才。
徐勇教授是改革开放以来学校自己培养的优秀教师代表。他被评为我国首批教育部文科“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如今,像徐勇教授这样的学者越来越多,他们都成长为了各自学科的领军人才。在这些学术带头人的引领下,华中师范大学涌现出了一批潜心学问、教书育人的中青年学者群体。
上一篇:以人为本 人才强校——华中师范大学改革开放40年综述之五
下一篇:最后一页